小橋流水與江上樓閣相映生輝
近些時,我讀沈先生與夫人張兆和的信札,二哥年輕時的浪漫情懷,再次躍然紙上。1934年1月,沈先生回鳳凰省親,當時寒風刺骨,天上飄著雪糝。二哥告別心愛的三三,只身一人,從北京坐車經(jīng)長沙輾轉又到常德后,租了一葉小船,三個船工,沿沅水、辰水逆流而上,一路滿是艱辛和頓苦。為了排遣寒冷和寂寞,二哥經(jīng)常呵著凍僵的手,不停地給他的三三寫信,而且一天要寫好封。信上的內(nèi)容有寫沿途兩岸景致的,有寫沿途風土人情的,有寫船工和妓女故事的,也有寫對三三的繾綣和思念。讀過之后,覺得封封不同,篇篇精彩。
離沈宅不遠,是熊希齡故居。在鳳凰,熊希齡可是個奇人,他15歲中秀才,16歲中舉人,19歲中進士,21歲點翰林,43歲當北洋政府的內(nèi)務總理,一生的確充滿了傳奇色彩。熊宅藏于文星街,面積雖比沈宅小些,但卻是典型的苗族古建筑風格,處處彰顯出苗族風情。熊宅大門口的門框上,書有蔡元培先生題寫的對聯(lián),上聯(lián)是:宦海倦游還山小誠慈幼院;下聯(lián)是:鞠躬盡瘁救世惜無老子軍。進到屋里,見屋子正中熊希齡半身塑像的兩側,也有一副對聯(lián),寫的是:意氣消磨群動里,形骸變化百年中。要說最能概括熊希齡一生的,當屬書寫于客廳左右立柱上的對聯(lián):一生赤誠愛國盼中華振興,半世慈善辦學為民族育才。正是苗族傳統(tǒng)的家教,塑造了熊希齡剛直不阿、憤世嫉俗、正直善良的個性。從政以后,因不滿袁世凱的獨裁統(tǒng)治,毅然決然,辭官為民,興辦教育。
|
郵箱:webmaster@vdolady.com 歡迎批評指正 鄭重聲明:未經(jīng)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或建立鏡像,如有違反,追究法律責任。
Copyright ©
2009-2010 Vdolady, All Rights Reserved. 津ICP備09005267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