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人都會把“有病”當成貶義詞,尤其是指代心理上的“病”的時候。有的人卻因職業(yè)而成病。
曾經看到一句話很有意思,說人生最怕兩件事,一是有做教師的父母,二是有做心理咨詢師的配偶。
做教師的人,難免好為人師,自以為誨人不倦,其實弄不好在毀人不倦。當然必須承認很多教師子女都很優(yōu)秀,但也不排除有個別叛逆的,一旦叛逆會很難教化,因為已經聽過太多說教,有了免疫力。
我做教師不到兩年,進入這個行業(yè)之后發(fā)現(xiàn)教師作為群體確實很有特點,一般開會時的表達就不用說了,即使平時說話也有板有眼,清晰有條理,確實是拜職業(yè)所賜。而做心理咨詢師的人,難免有些助人情節(jié)。以前采訪一位心理專家,他太太總結出來打電話找他的人有三種,一接電話就能聽出來:一種是領導,一種是學生,還有一種就是搞心理的同行,這第三種人的特點就是——說不了三句話,就要幫你解決問題了。
也許也是出于學心理的職業(yè)病,我很樂于留意大家的“職業(yè)病”表現(xiàn)。比如曾經和一位學電影編劇的女孩聊天,她說看電影時經常很生氣,覺得故事怎么能編得這么弱智。
還有一次出差,和一個做公關的女孩同行。她每餐必喝可樂,但一定要可口可樂,絕對不能是百事,因為前者是客戶。她說即使沒有人看著她也絕對不可能喝百事,那樣會有負罪感。她說她這樣還不算什么,耐克是他們的客戶,阿迪達斯是競爭對手。據(jù)說她的同事們走到路上,看見斑馬線都會生氣。我做過的另一個行業(yè)是編輯。
|
郵箱:webmaster@vdolady.com 歡迎批評指正 鄭重聲明: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或建立鏡像,如有違反,追究法律責任。
Copyright ©
2009-2010 Vdolady, All Rights Reserved. 津ICP備09005267號